砥砺奋进的五年丨泸州:以文明情怀滋养一座城、幸福一方人
1月7日早上,退休居民龚泽英和柔力球队队员们仅着单衣在江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传习堂里锻炼。
她说,场地是社区免费提供的,热天不怕晒,雨天不怕淋,还能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演出。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这是龚泽英心中的文明城。
上午不到11点,江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滨江中队副中队长周镇和队员在滨江路负责路段巡逻走了近1万步,进餐饮店宣传垃圾分类,劝导市民文明养犬。
他说,每天要走2万多步,身体有点累,但心不累。市民素质高了,执法得到更多人理解支持,这是周镇眼中的文明城。
在龙马潭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自助办税区,罗婧在税务人员的指导下登录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电子税务局平台,很快把之前输入错误的申报信息更正。
服务环境的优化,对于罗婧这些商家来说,是理想的文明城。
2017年
509万泸州人勠力同心
一举将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
“全国文明城市”揽入怀中
文明
是泸州这座城市的最美底色
0 1
久久为功 内化城市“文明基因”
用“辛苦指数” 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明天要到组上去宣传《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家抓紧排练一下,明天演出整巴适。”趁着午休,龙马潭区安宁街道阳高村原党支部书记、市基层骨干宣讲员毛正碧招呼快板小分队的党员干部多练几次。
去年11月1日,《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将文明“软要求”变成了法规“硬约束”,以法治的刚性推动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部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7部法规在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环节,获得市民力挺。
从《条例》出台起,快板、小品等各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迅速从城市到农村铺开。
文明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发展方方面面,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
近年来,泸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坚持制度保障,形成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工作合力——
建立健全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领导机制,完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等十大工作推进组,市级所有部门、三区“一把手”担任第一责任人;
落实“五创联动”,以文明城市建设为龙头,统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细胞创建;推进包保联创,落实“区域、市级、区级”三级包保,明确110个市级部门、272个区级部门对94个主城区社区的包保工作……
通过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做到便民惠民,以各级各部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泸州还先后出台了多个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的相关文件,将“文明基因”固化成制度成果。
2020年11月20日,泸州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02
绣花功夫 塑造城市“文明风骨”
筑牢民生“里子” 撑起城市“面子”
一整天都是雨,家住纳溪区永宁街道半岛新居A区的苏春莲索性带上几双描好的鞋垫到小区睦邻小屋教几个居民纳鞋垫。在这里住了十多年,她从未感觉和邻里关系这么融洽。
半岛新居以前是“三无小区”,环境卫生“脏乱差”,居民常为了争停车位等小事红脸。
如今,小区设置了门岗,有智能停车系统、居民活动场所,文化墙格外醒目,小区栅栏外立着“红护家园”四个大字。“没想到我们住的老小区还能有大变化,惠民便民服务很方便,周边小区的人都羡慕我们。”小区变好了,苏春莲与有荣焉。
与半岛新居A区一齐“变身”的,还有永宁街道多个“三无小区”、公租房小区甚至城中村。永宁街道棉花坡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冬梅说,这些小区此前共同之处是呈现“群众困难多、矛盾纠纷多、民生诉求多;群众融入难、就业难、增收难”“三多三难”特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韩冬梅说,街道把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处理这块“烫手山芋”。
通过挖掘辖区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等红色文化底蕴,建立“红护党委”,在社区开辟“试验田”,探索一条“红色浸润、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整合基层资源、拓展基层服务、凝聚基层民心,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化解在基层。
让群众满意,正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终极目标。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泸州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抓,筑牢民生“里子”,撑起城市“面子”,以“绣花功夫”塑造城市“文明风骨”。
在提升城市功能方面,2019年以来,我市实施雨污分流、跨江桥梁、公共文化设施等市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首创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三双”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基层需求,解决基层困难,提升服务基层能力。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持续开展“醉美泸州·百姓大舞台”“酒城文化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养犬、文明交通、环境秩序、集贸市场、小区管理“五大专项提升行动”,实施“五化升级工程”(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升级改造城市老旧小区,让市民生活更有品质、收获更多实惠。
03
内外兼修 释放城市“文明能量”
集聚一城竞争力 温暖一城百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如大鹏之两翼、骐骥之四足,构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核驱动。
持之以恒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涵养出泸州独特的城市魅力,更集聚了强大竞争力。
从2020年落地泸州的大项目可窥一斑:
4月16日,恒力(泸州)产业园项目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式开工;6月22日,中国长城科技集团在泸州注册的四川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第一台“泸州造”纯国产长城电脑下线。
与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联姻”,是“泸州速度”的生动诠释。四川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正洪说:“公司进驻时标准厂房就建成了,相当于‘拎包入住’,大大缩短了投产周期;泸州各级各部门为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各个环节的手续都以超常规速度为公司办理。”
吸引各大企业纷纷落子泸州的,是泸州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正是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结果。
近年来,泸州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与城乡基层治理、政务环境建设、法治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市的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持续优化硬环境、软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优化服务环境为例,大力推进“0证明城市”创建,全市所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行民事代办制度,实现民生服务、智慧服务、群众热线“一网统管”“一网通办”。
去年,服役近40年的泸州长江大桥首次全封闭“疗伤”。大桥封闭“疗伤”,意味着南北两岸103.6万市民的出行受到影响。
封闭期间恰逢高考,市招办调整主城区个别考点;交管部门采取“一车一策”引导护送过江考生。大桥“闭关”3个月里,市委市政府有力组织,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确保市民畅通出行,建设者全力以赴,市民全力配合放弃开车选择坐公交,体现出来的是文明浸润这座城市的温度。
泸州
以文明情怀滋养一座城、
幸福一方人
让文明成为城市动人的时代风景、
闪亮的城市名片、鲜明的精神底色
泸州日报记者 朱虹
摄影丨曹卫兵
责编:杨茜 谢蕤 编辑:郭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