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棉花,那些你意想不到的事
最近
新疆棉花冲上头条了
H&M闭店了
NIKE直播间也从“买它”变成“骂它”了
我们也才知道
轻软棉花也有四两拨千斤之重
也才知道
原来它在我们生活占比如此之大
不仅是衣服鞋袜
还有一些你想不到的物品也是棉花所制
比如说——人民币
另外
它还能治病
就在昨日召开的中国棉花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上,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红介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
近年来,我国棉花消费量每年稳定在750万吨至850万吨,占全球棉花总消费量三分之一。预计2020至202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592万吨,消费量810万吨,进口量235万吨。
“国内棉花总产量保持稳定,在区域布局上继续向新疆集中。”王建红表示,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500万吨左右,超过40%的棉田为机械化采摘,棉花已成当地农民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眼球扯回四川。
而你知道吗,四川其实也跟棉花渊源颇深。
它比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早了20余年
1936年,四川省棉花研究所正式设立,它比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早了20余年。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调研员李涛表示:“四川地处中国三大棉花产区,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棉花主产地。”
四川有史以来首次有棉花产业统计,是1934年。当年,全省棉花产量为72.9万余担(约3.65万吨)。
四川省棉花研究所研发出的抗虫棉。
作为四川省农科院最古老的下设机构之一,棉花研究所把驻地设在了简阳市。作为曾经的“棉乡”,1934年,简阳的棉花产量约5万担(2500吨),当时位居四川省前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简阳棉花产量常年占全省10%至20%左右,最高年达21.34%。
有产业支撑、有机构加持,四川棉花领域科研不断加速向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棉花研究所科研成果进入井喷阶段,先后推出的“川杂棉15”“川杂棉16”等享誉一时的棉花品种,并在长江中上游大面积推广种植数百万亩。
统计显示,仅1978年以来,棉花研究所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5项次。其中,所研发的“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57-681”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棉花核雄性不育陆地棉杂交种川杂四号的育成”“棉花抗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培育”等分别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顶峰之后,便是开始下滑,棉花研究所的命运也迎来了某种意义上的终点。
1999年,棉花研究所的牌子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简阳棉花研究所旧址。
棉花研究所之所以“换牌”,背后是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的大幅萎缩。
李涛记得,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只剩下上百万亩。
民盟四川省委医卫科技工委副主任杨小卜透露,在2019年,全川棉花种植面积之省4万多亩、产量2779吨。而同期,全国种植面积4800余万亩、产量591万吨。
棉花研究所职工在棉田合影。
“现在,只剩下遂宁的大英、射洪等地还有一点零星种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坦言,在这一背景下,四川本土生产的纺织原料主要为外省调入的棉花和本土的蚕丝。而大量萎缩的棉花种植面积,也让相关科研单位和科研成果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萎缩原因
李涛解释,四川棉花大幅萎缩,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比较效益低。受地形影响,四川棉花种植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低,而棉花在修枝和采收中用工较多,“比较效益还不如种粮食”;其次,品质不占优。四川气候多雨、光照少,本土棉花棉绒较短,纤维含量较新疆等地的长绒棉低了不少。
“长绒棉在后期加工上有先天的优势。”李涛说,也正是如此,四川将产业的重点放在了具有相对优势的蚕桑产业上。
即便难有用武之地,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余脉”还是被保留了下来——2003年,原农业部批准在四川设立国家棉花改良中心。
“有渊源、有历史,我们仍在攻关棉花种质资源选育、技术推广。”曾在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如今是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的牟方生表示,大伙一定“会把这份传承延续下去”。
文/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川观新闻
编辑:聂姚
校对: 左杉范莉
审核: 周艺
“三农”领域专业党报
0 条评论